当前位置:首页 > 动态 >
地震后如何预防疾病感染与传播
时间:2024-02-23 10:04 浏览量:
        强烈地震过后,由于城镇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导致水源,空气受到污染,生活条件差,加之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,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蔓延。所以要积极做好瘟疫,传染病的应对与预防工作。
地震后容易发生的群体性疾病,大灾之后防大疫,以下几点要牢记:
一、把好“病从口入”关 
1、不喝生水,经漂白粉等药物消毒后的水也应煮沸后饮用。
2、饭菜要煮熟煮透再吃,不吃腐败变质受潮霉变的食品及病死的禽畜。
3、不用脏水洗瓜果蔬菜,饭前便后要洗手。
4、注意环境卫生,不随地大小便,不随意丢弃垃圾,及时深埋动物尸体,注意保护水源,防止水源污染。
二、避免蚊蝇和老鼠传播疾病
1、床铺最好离开地面,减少人与鼠或媒介昆虫等接触的机会。
2、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,采取灭蚊措施。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脖子发硬等,需要赶快找医生诊治。
3、存放的食物要注意防蝇防鼠,并在居住地进行灭蝇。
预防破伤风
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,发生深度外伤时及时就医,必要时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。
三、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
1、区人员较密集,人员流动大,接触频繁。咳嗽、打喷嚏、随地吐痰等行为会造成病毒和细菌的传播,从而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。最近正值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
2、近期气温变化大,震区夜间最低气温-14℃左右,干燥的冷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受损、气道收缩,引起咳嗽、咳喘、痰液增多等呼吸道症状,并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。所以救灾避灾人员请一定做好防寒保暖措施,同时要注意头部和手、脚的保暖,防止冻疮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应急帐篷取暖时的用火安全,使用明火时谨防一氧化碳中毒。
3、打喷嚏后、咳嗽后、饭前便后、接触和处理可疑污染物后等,要做好手卫生,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及眼睛。
4、不随地吐痰,打喷嚏、咳嗽时,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。
5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牙刷、洗脸水、餐具等。
6、震后灾区集体场所中人员接触密切,很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传播,在条件允许时应该做好个人防护,减少人员流动。
7、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如果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,应该及时戴好口罩,作好防护,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,如症状严重,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。
三、做好消毒及卫生环境
1、煮沸消毒法
适用范围:餐(饮)具、服装、被单等耐湿、耐热物品的消毒。
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:
1)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
2)水沸开始计时,持续15分钟~30分钟
3)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,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
*小贴士:亦可用0.5%肥皂水,或1%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,以增强消毒效果。
2、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
适用范围:餐(饮)具、服装、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。
1)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:
2)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
3)对导管类物品,应使管腔内也充满消毒剂溶液
4)作用至规定时间后,取出用清水冲净,晾干
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,及时更换所用溶液
3、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
适用范围:家具、物品表面的消毒。
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:
1)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,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
必要时,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,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
震后伤口消毒要做好
若在地震时皮肤受伤,要小心皮肤伤口或粘膜直接接触土壤或污染物导致的感染,造成气性坏疽和破伤风等。所以受伤后不要拖延,必须彻底清创、涂药消炎,并及时注射破伤风针等。



主办单位:北京政路环境保护中心

咨询热线:400-0168-230

服务热线:13927403978 13928426798

邮箱:249776109@qq.com

微信服务号